一、项目场景
本项目聚焦于智慧小区内的电动车停放及充电区域,这些区域是电动车自燃事故的高发场所。具体场景包括:
集中停放棚:小区内专门设置的电动车集中停放区域,通常停放数量多、密度大,一旦发生自燃事故,火势容易迅速蔓延,造成严重的安全隐患。
停车棚大密度停车充电区域图
分散充电点:分布在小区各处的电动车充电设施,由于分布范围广,人工巡查难以做到全面覆盖,容易出现监管盲区,增加了自燃事故的风险。
部分区域充电停车点图
地下停车场:部分小区的电动车停放在地下停车场,空间相对封闭,一旦发生自燃,烟雾扩散快,人员疏散和火灾扑救难度大,后果不堪设想。
地下停车场图
二、项目方向
本项目旨在通过先进的视觉检测技术,结合智能分析与联动控制,实现对智慧小区内电动车自燃隐患的实时监测、早期预警与智能处置,提升小区安防水平,保障居民生命财产安全。具体目标包括:
早期预警:通过实时监测图像、温度和烟雾浓度等数据,能够在电动车自燃初期及时发现异常,发出预警信号,避免事故扩大。
精准定位:利用视觉检测技术准确定位自燃发生的位置,为安保人员和消防人员提供准确的响应方向,缩短应急处置时间。
智能联动:与小区的安防系统、消防系统、物业管理系统等实现无缝对接,一旦检测到自燃隐患,自动触发报警、启动消防设备、引导人员疏散等联动措施。
数据记录与分析:对监测数据进行长期记录与深度分析,挖掘自燃隐患的规律和趋势,为小区的电动车安全管理提供数据支持,优化停放和充电管理策略。
通过实施本项目,可以显著降低电动车自燃事故的发生率,减少火灾损失,提升小区居民的安全感和满意度,同时为智慧小区的建设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。
三、项目技术流程
(一)设计方案
(二)架构设计
感知层:由高清摄像头、热成像摄像头、烟雾传感器等前端设备组成,负责实时采集电动车停放及充电区域的图像、温度、烟雾浓度等信息。设备具备高灵敏度和高可靠性,能够在复杂环境下稳定运行。
网络层:采用高速有线网络和无线网络相结合的方式,将感知层采集到的数据传输至后端服务器。网络层具备高带宽、低延迟的特点,确保数据传输的实时性和准确性。
平台层:是整个系统的数据处理与分析核心,采用高性能服务器集群,具备强大的计算能力和数据存储能力。平台层运行先进的图像识别算法、数据分析算法和智能联动控制算法,实现对电动车自燃隐患的实时监测、预警与处置。
应用层:为用户提供直观的操作界面和管理功能,包括安防监控系统、消防系统、物业管理系统等多个子系统。应用层通过与平台层的交互,实现对电动车自燃监测的可视化管理、预警信息推送、联动控制等功能,方便管理人员进行实时监控和应急处置。
架构设计图
四、技术方案
(一)图像识别技术
(二)数据分析技术
(三)智能联动技术
安防系统联动
当检测到电动车自燃隐患时,系统自动触发小区安防系统。声光报警器立即启动,发出刺耳的警报声和闪烁的警示灯光,提醒周边居民和安保人员注意险情。
监控摄像头自动调整角度,对准自燃区域进行实时跟踪拍摄,确保事故现场的图像信息能够清晰记录并实时传输至监控中心。
消防系统联动
系统与小区的消防设施进行无缝对接。一旦确认自燃事件,自动启动附近的灭火装置,如消防喷淋系统、灭火器自动投放装置等,对火源进行初期扑救。
同时,系统自动打开消防通道的门禁系统,确保消防车辆和人员能够快速到达现场。
智能疏散引导
结合小区的建筑布局和人员分布情况,系统通过智能算法生成最佳疏散路径,并通过安装在楼道、走廊等关键位置的电子显示屏和语音广播系统,向居民实时推送疏散信息。
引导居民快速、安全地撤离危险区域,避免因混乱导致的踩踏等次生灾害。
(四)系统稳定性与可靠性保障
设备冗余设计:在关键监测点位采用双摄像头或多摄像头冗余配置,确保即使个别设备出现故障,系统仍能正常运行。为前端设备配备备用电源,保障在停电等突发情况下设备仍能持续工作一段时间。
数据备份与恢复:后端服务器采用分布式存储架构,对监测数据进行实时备份。定期对备份数据进行完整性校验和恢复测试,确保在数据丢失或损坏时能够快速恢复系统运行。
系统自检与报警:系统具备自我检测功能,能够实时监测前端设备的工作状态、网络连接情况以及后端服务器的运行参数。一旦检测到异常,系统将自动发出警报,并通过短信、邮件等方式通知维护人员及时进行处理,确保系统的稳定运行。